当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我们又重新迎来了一片澄静的万里晴空。金秋十月,时隔两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七届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竞赛又如约而至。两年时光转瞬即逝,对所有选手来说,两年蜇伏,势必踔厉奋发。

大赛是由中国通号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共同举办的国家级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设有信号设备组调工、信号设备制造钳工、轨道交通通信工、轨道交通信号工四个特有工种,分为理论、实做两个方面进行比赛。为了做好疫情防控,避免人员聚集,大赛组委会分设了四个赛场,信号组调工设在北信公司,比赛时间为10月16日-18日。信号钳工设在津信公司,比赛时间为10月20日-22日。轨道通信工设在上海工程局苏州工艺研究所,比赛时间为10月24日-27日。轨道信号工设在通号工程局天津分公司,比赛时间为10月29日-31日。沈信公司将参与信号组调工与钳工的比赛。经过赛前的严格选拔,沈信公司共派出18名优秀选手参赛。由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洋率队参赛。这18名选手中信号钳工11名:邓小红、李春、王仲成、王微娇、赵娣、宿林林、郝聿正、孙乾、闫洪双、牛菲菲、张俏。信号组调工7名:王显超、钟宁宁、侯佳呈、袁月、徐磊、刘庄庄、王宝荣。在6天时间的赛程里,他们将代表沈信公司与来自股份公司内部多家单位的各类优秀选手进行激烈角逐。

8月20日,公司便下发通知,开始选拔参赛选手。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优中选优,公司决定采取“2+1”的考核模式作为公司内部选拔方式,即报名选手需经两次理论考试和一次实作考试,两次理论考试的加权平均值即为理论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排名在后30%者将被直接淘汰。信号钳工和信号组调工的理论、实操成绩占比分别为5:5和3:3:4(信号钳工实操考试为一项内容,信号组调工为两项)。依照股份公司下达的参赛选手指标,公司将依据加权分数的排名,由高至低取足名额选送选手参赛。9月中旬,经过几轮选拔考试,最终确定这18名参赛选手。



为了保证选手们能在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洋根据选手们的现状及往年参赛的经验,多次召集研发、工艺、生产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技术骨干召开碰头会,研究布署赛前培训方案。因此人力资源部、群团工作部在前期筹划完选拔赛后,又开始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安排选手们的培训工作。为了提高选手们的理论考试成绩,人力资源部不断筛选题库,组织多次模拟考试,不仅锻炼了选手们应对考试的心理素质,更加促使参赛选手对知识点的记忆得到强化。根据实操考试要求,公司开放了轨道电路实验室、邓宇工作室,给选手们提供实际演练的场所。并安排各个领域的技术骨干做培训教师,讲解实做考试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人力资源部根据生产情况,细心的将演练场所、培训老师和参赛选手的所有培训及实操时间做了统一规划,做到既保证实做效果,又不耽误实际生产。群团工作部统筹协调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为选手们顺利参加比赛提供有力保证。



这18名参赛选手,虽然他们久经沙场,但却依然不曾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面对大赛,他们的心绪都很坦然,因为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也自有意义。技能大赛的每个考核项目评判标准都非常严格,且各路选手高手如云,只要出现一点儿偏差,就会与失败并肩而行。所以大赛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对每名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却是极高的。为了应对大赛,他们放弃休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理论和实做的不断练习。每次模拟考试,总工程师李耀嫚都会及时关注每一名选手的表现,总结每一名选手的弱点,以便及时纠正问题。根据多年来她当裁判的经验,她反复告诫选手,高手对决,细节取胜。自身一定要再多努力,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才能形成正确的方法。这样在比赛时才能做到虽然时间紧张,但整体有序,在应对意外情况时才能做到从容不迫。







接下来的日子,是他们用激情和拼博点燃梦想的一段征程。虽然冠军只有一个,但没有奋斗过的人生留下的不只是一个遗憾。也许当若干年后,回首这段汗水与泪水交织的镜头时,他们都会微笑着对自己说:我的人生舞台虽然不大,但我曾经用这刹那芳华点亮过梦想的烛火,照亮我人生的舞台,让我的梦想在这舞台上骄傲的飞翔过,我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