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梦想

发布时间:2019-09-30 作者:杨光 来源: 字号:

翻开家里厚厚的相册,里面有爷爷的照片,有父亲的照片,也有我的照片,我们的照片背景都相同却又不同,爷爷的背景是一台蒸汽机车,父亲的背景是一台内燃机车,我的背景是复兴号。我们一家三代铁路人,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见证了祖国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还记得爷爷曾对我讲起,他是被日本人强行拉到机务段当蒸汽机车司炉,那时他才十五岁,为了能活命,有一口饭吃,瘦小的他拿着那个大铁铲往车头锅炉的火床投煤,往返于锦州车站与山海关车站之间,一趟下来整个人累趴在地上动不了,全身上下都是黑黑,还泛着油泥的亮光。所以当时有戏言道: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拾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铁路工……爷爷开了一辈子的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回忆起他年轻生活时,不禁感慨万千。爷爷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啥时候火车不再烧煤了也能跑起来。

1994年,我父亲告别的多年的蒸汽机车开起了内燃机车。那时候奔跑了百余年的蒸汽机车刚刚 “退休”,新出现的内燃机车改烧柴油。虽然是新型内燃机车,但当时火车的最高时速也就在100公里左右,从北京坐火车到上海,最长需要28个小时,车上的生活设施也不完善。当时父亲常常对我们说,什么时候咱们的火车能跑得再快点,让旅客坐得快点、舒服点就好了。

这样的梦想就在此时变为现实,作为第三代人,我有幸加入了为高铁做大脑的队伍中。为了高铁,我们这一代人也付出了太多太多。上万根导线、接点的手工连接,几千公里的查找故障,视力下降了,体重减轻了,也无怨无悔。那些追梦的日子,那些激动人心的人性闪耀,那些催泪的情感故事……执着的点滴感动着你我,在并肩战斗中,他们的梦想包含泪水与艰辛,更布满激情与感动。也许,最开始,他们的梦想是如此的好高骛远,但无论何时都没有被放弃。从艰难引进设备,锱铢必较地谈判到下定决心自主创新,要靠自己的力量攻关,突破那技术的壁垒。“中国脑”、“中国身”、“中国面孔”的“和谐号”成为了“中国名片”,咱们铁路人自己创新研发的产品,果实尤为甘甜,心情格外自豪。

在车站的站史馆里、在资料书中、在老职工的回忆里,那些笨拙、耗时、费力的操纵台、铁鞋叉、大图表都满含故事,勾起往事。爷爷今年87岁了,是位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火车司机,蒸汽火车隆隆的鸣笛声让他老人家的听力严重受损,当我听他喃喃地讲躲在战壕山洞里的轶事,如数家珍地讲述怎么铲煤怎么看信号,很想跟他解释先进的调度指挥系统怎么作业,跟他讲讲他从没开过的电力机车怎么噪音小无污染,还有那动车组350公里/小时平稳行进的高速度……该怎么描述呢?

我们现在直接接触的是无数技术人员研发更新几代的先进设备仪器,运输作业更是逐步进入自动化的领域。我们,最为铁路工人中年轻的一代,没有完整亲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翻天覆地成就,没有资格畅谈新中国铁路飞跃发展的坎坷和辉煌,可以说没怎么经历过大的挫折和磨难,不敢轻易说领会铁路建设者们、设计者们胜利的激动和泪水。但我们自豪地见证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所带来的便捷,感受到外国同行频繁考察的殷切,看见了铁路人成功后的欣喜笑脸。我们成长的步伐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也要为铁路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也要为铁路的发展奋斗不已。

浏览次数:157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